第18期长期支教老师招募

2018-07-31

1.jpg


分割线-01.png

你从什么时候起

开始做一个支教梦?

是看到孩子们热切笑脸的时候

是听到大山里传来朗朗读书声的时候

是想到一颗颗需要被人呵护的幼小心灵的时候

支教有时候是一种愿望

想要分享爱

想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支教,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想给她所有的柔情似水和热血沸腾

这一次

三寸讲台

为你而留


分割线-01.png

分割线-10.png


滇西北支教团(TeachingCorpsinNorth-westYunnan)是一支2007年8月组建的支教平台,至今(截至2018年8月)已发起组织各类型支教70次,输送支教老师超过2600名,覆盖共计64所学校。2010年滇西北支教团在北京和丽江分别设立办公室,通过职业化后台遴选培训各型支教志愿者。十年支教之路,不仅使滇西北支教团建立了专业的教研、后勤与志愿者管理体系,更缔结了众多以“持续、自然”的支教精神为指引,以“用爱守护你成长”的支教理念为目标,以滇西北支教事业为己任的公益核心力量。现在,滇西北支教团已发展成为年均向山区提供价值约700万元师资,同期捐助价值350多万助学物资、合作项目的教育公益组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滇西北支教团提倡“夯实学生基础,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在山区开展音、体、美、卫生、职业教育等课程。通过对学生在初教、职教阶段的教育帮扶,实现学生素质(心智)内涵式发展,从而从根本上阻断贫困意识的代际传递。2015年,滇西北支教项目正式成为北京四海弘洋公益基金合作项目,通过更加规范透明的运作机制与保障体系,继续为有志支教事业的志愿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支教之路。

分割线-02.png


2018-08-22


分割线-03.png


2018-09-03---2019-07-05


分割线-09.png


丽江市宁蒗县、玉龙县、永胜县、怒江州


分割线-04.png


50人


分割线-05.png


基础教学科目:语文(作文与普通话)、英语、科学、思品等。

素质教学科目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舞蹈等。

报名志愿者须在基础科目和素质科目分别选择一门进行教学。


分割线-06.png


基础部分:

1、提供长期支教老师在校期间免费食宿。

2、提供长期支教老师生活补贴:

(按距离、交通状况与学校环境,将滇西北支教项目目前校点分为“Ⅰ类”、“Ⅱ类”。其中“Ⅰ类”是学校环境较好、交通较为畅通、距县城比较近的学校;“Ⅱ类”是学校环境较为艰苦、交通不畅(甚至需要步行到达)、距县城较远的学校。)

按学期为单位补贴金额递增,递增额度如下:

第一学期一类600元/月二类800/月

第二学期一类800元/月二类1000/月

第三学期一类1100元/月二类1300/月

第四学期一类1400元/月二类1600/月

3、每学期设置若干奖项,将主要围绕教研、考勤及整体表现等方面,奖项及金额会在期末评选完成后一次性发放。

4、可为支教期满合格的支教老师开具教育部门或基金会的支教证明。

5、报销一年及以上长期支教老师往返路费(二等座标准)。注:“往返路费”指一年及以上长期支教老师第一次从居住地前往丽江和支教期满离开支教点返回居住地的车票。

6、提供长期支教老师支教保险。

更多:

1、提供支教岗前培训,包括支教教学与生活多方面内容。

2、提供支教教研支持,包括支教教参、课程补充包、同步跟进教学进展,以及各种教学协调工作。

3、滇西北支教团专车输送志愿者首次上山到校,确保安全到达。

4、按期设置“最美支教老师”称号,并发放奖金。

5、滇西北支教团后勤部门将全程支持,协助志愿者快速融入团体。


分割线-07.png


一、基本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师范类可适当下调。师范类及有教学经验者优先录取。

2、年满18周岁,能为个人志愿行为负责,健康守法,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3、身体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能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或者对孩子影响不好的行为习惯。

4、有一定的后勤能力,能够在照料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乐于助人。

5、有一定经济基础,可以负担自己支教过程中的费用。

6、性格随和宽容,尊重边远山区的地方文化和当地人。不主张自我的个性要求,待人接物处事,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

7、具备团队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维护团队融洽的人际关系。

8、志愿者应取得家人对志愿支教的理解和支持。

9、欢迎大学实习生及海内外处于gapyear的留学生报名。

二、教研方面具体要求:

1、熟练掌握小学教材知识点;

2、有教育类相关背景或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3、善于沟通,对孩子有耐心;

4、关注山区教育,对农村教育状况有一定的理解;

5、按要求完成支教团TC中心的教学培训,掌握教学技能,学习山区教学经验;

6、充分配合支教团教研部门的工作安排,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及进度。按时完成教研任务,反馈教学及教研资料,配合教学研究及支教教材开发;

7、支教结束后适当配合支教团培训下一批接任老师。

三、团队纪律与安全方面的具体要求:

1、自觉遵守支教团《滇西北支教团志愿者守则》,维护支教秩序;

2、以学生利益及支教安全为重;

3、服从支教团安排与管理,保持团队纪律作风;

4、恪守《支教安全保障制度》,对个人安全做出承诺;

5、了解网络报名及参加支教流程。

分割线-08.png


1、官网:www.tcny2007.com

2、咨询电话:010-58090978

3、微博:滇西北支教团

4、微信公众号:TCNY2007

5、邮箱:zhijiao@tcny.org.cn

6、QQ群:325499982


分割线-01.png

滇西北支教团副团级领队虞雅丽、宁蒗片区经理杨克千相关报道如下


分割线-01.png


滇西北支教团副团级领队虞雅丽8月30号报道


休学支教是想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而且我也向往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雅丽如今依然会抽出时间上山去看望孩子们。现在她成为支教团里重要的一份子,为其他新来的志愿者给予帮助和示范。

3.jpg


虞雅丽今年22岁,刚刚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她是个不折不扣学霸,在校期间,她两年半时间修完了其他同学四年才能完成的学分。大一下学期,她选择了休学半年,从北京前往云南小凉山支教。返回北京后,她曾在两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薪水用于往返大山与北京的交通费用。(摄影/陈虫儿编辑/彭举《中国人的一天》第3133期)

17.jpg

从中学时代,雅丽就有去支教的梦想。上大学后,雅丽发现大学生活有些枯燥,并不能满足和充实自己,她想要实现去支教的想法。雅丽大一开学就拿出了高中时候学习的劲头儿,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学生四年的课程。这样的努力让雅丽能够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16.jpg


有了支教的想法后,雅丽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支教的招募信息。雅丽有过给中学生补课的经历,但是对于给留守儿童上课,她还是第一次接触。申请支教需要通过视频面试,为了试讲内容更顺畅,雅丽对着手机自己拍摄,回放自己的讲课内容,寻找不足之处。最终经过滇西北支教团包括试讲、生活能力、支教动机等考察后,顺利成为其中一员。

18.jpg


20153月,在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后,雅丽前往丽江开始支教生活。在进山之前,雅丽曾担心自己在大山里吃不了苦,同时也对大山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19.jpg


支教团的车经过崎岖的山路颠簸,5个小时后终于开进小凉山大拉坝完小。看到可爱孩子们,内心激动的雅丽忍不住上前与他们一起玩耍拥抱。支教负责人提醒雅丽,不要和孩子们过多地拥抱,因为山上的卫生和生活条件很差,孩子们身上会有跳蚤。她意识到这些孩子在生活方面的很多问题,需要支教老师来改变。

15.jpg


雅丽执教的年级是四年级。虽然在进山之前,支教团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在教学教研方面,雅丽还是很紧张和忧虑:不知道孩子们能不能听得懂普通话,之前老师上课的风格是什么,课堂纪律会不会很乱?

14.jpg


同学们,在家里有没有哥哥姐姐?其实虞老师就像你们的姐姐一样。雅丽上课第一天就给孩子们这样说。当面对讲台下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时,她觉得不应该和孩子们有距离感。

13.jpg


和孩子们亲近了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教学。数学课的一个单元是要做三角形的,但是作业收上来后,雅丽发现很多人是空着的,她问为什么没有做,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们没有尺子。这件事让雅丽非常心酸。周末,雅丽搭车从大山里来到了宁蒗县城,给同学们买了很多直尺和三角尺,分给了四五年级的学生们。

1.jpg


同时,她发现因为山里的条件有限,路途遥远需要住宿,低年级的孩子没有住校生活的能力,上学比较晚。有些学生十三岁才上四年级。我自己十三岁的时候已经上初二,会连物理电路图了,但是这些孩子还在学习小学乘除法,还会犯很粗心的错误。雅丽有点急切地说。

12.jpg


支教之前,雅丽以为这里的学校会很破旧,没想到小凉山的学校都有漂亮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也没有很破旧的桌椅。因为汶川地震之后,政府对旧校舍都进行了重建。男老师们在刚修建好的橡胶操场上打篮球,雅丽陪同孩子们一起读书。

11.jpg


支教团要求每位支教老师具备授课能力和生活能力,有些支教地需要支教老师自己做饭。米饭、大锅菜,支教地平均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米饭都煮不熟,集体用餐时,餐具也会紧缺。

10.jpg


进山之后,雅丽嗓子发哑,不停地流鼻涕。宿舍的生活物品都是支教老师们自带上山的,很多村子里的小超市没有洗脸盆、卫生纸等生活品。亲身体会过了山上的种种困难之后,她更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9.jpg


每次支教老师们进山都会带大量的作业本、铅笔、橡皮、转笔刀等学习用品,还有卫生纸、香皂、牙膏、毛巾等部分生活必需品。老师们也会发一些糖果等零食,希望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8.jpg


比起男老师的严厉和苛刻,女支教老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柔和亲切的一面。这里大部分的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家里只有老人,除了同学之间的玩伴,孩子们缺少的是父母和长辈们的陪伴。

7.jpg


同时,支教老师也协助当地老师,开展了一些素质课程,注重培养和改善孩子们的卫生习惯。今年5月份,支教老师们筹集资金为支教地的13所学校建起了配套的洗澡间,但是对于大山里成百上千所学校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三天没有洗头,中午阳光明媚,雅丽在学校洗头发,吸引来了一个女学生。

20.jpg


支教地小学新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能用上热水洗漱真是无比的幸福,雅丽第一次上山支教时,并没有24小时的热水,洗澡更是难以想象。支教的地方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洗澡的条件,洗澡需要搭车去县城里面的宾馆。

6.jpg


晚上九点,雅丽在女生宿舍给孩子们讲故事。雅丽的另一个课程是延续上一期女支教老师,给山里的女孩上生理卫生课。在开始的时候,雅丽本以为孩子们会害羞,于是就发给孩子们一张小纸条,让她们写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个女学生写道:女生的孩子就是一朵花,等长大的年纪,会有花瓣落下来。雅丽把女生们的问题一一解答,她意识到如果没有这堂课,可能没有人会知道这些女孩遇到的问题。

5.jpg


20157月支教结束后,雅丽回到了北京,继续完成学业。因为有了支教的经历,她被支教团推荐到公益基金会实习工作。与更多的支教老师一样,即使离开大山,她们也没有结束支教的生涯。

4.jpg

自从2015年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长期支教老师后,雅丽每年都会前往小凉山做短期老师,她已经上山十余次。在支教团第68期支教动员会上,雅丽给长短期老师们进行支教培训。

2.jpg

支教之后,雅丽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人对事有了更多的包容。雅丽坚定地说:在小凉山,留守儿童们是在被爱的,这种关心是在持续的。之前有人在做,现在我在做,之后也会有其他人继续做下去!

滇西北支教团已发起组织各类型支教70次,派遣支教志愿者2500余名,覆盖当地58所中小学。目前仍在招募长期老师(半年至一年)和短期老师(一至三周),支教科目包括英语、音体美、科学、思品及语文。(微信搜索中国人的一天“chinaoneday”公众号,投稿或分享你的故事chinaoneday@qq.com,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原文链接

中国人的一天丨女学霸19岁休学去支教 给山里女孩普及生理课


分割线-01.png

滇西北支教团宁蒗片区经理杨克千7月16日报道


21.jpg


彝族人杨克千生活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万桃村,他也是烂泥箐乡唯一一位代课教师。从1998年到2017年,杨克千在万桃小学代课近20年。在长达20年的代课生涯中,他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帮助很多孩子走出大山。2016年3月,杨克千老师正式结束了他的代课工作,成为了滇西北支教团的一员。虽不再是一线授课教师,但他依然坚持着支教工作。左图为2016年12月,杨克千老师在万桃小学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右图为 2018年,杨克千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服,开始了新的支教工作。(摄影/陈虫儿 编辑/宋震《中国人的一天》第3119期)


22.jpg


杨克千出生于1978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上世纪90年代末,小凉山师资稀缺。1998年,初中毕业的杨克千作为本地的“高学历”人才,被推荐为代课老师,留在了万桃村。“当时学校里学生约有200人。教室都是土房,没有窗户没有黑板。”这里地处偏远,海拔3100米,直到2011年才通电。村民们靠土豆、荞子、燕麦等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换取生活来源。


23.jpg


万桃村通往县城的山路难行,如果是雨季道路更是泥泞不堪,还有滑坡的危险。杨克千在14岁的时候,为了买墨水第一次和哥哥姐姐下山,步行了7个小时才来到宁蒗县城,这对他来说仿佛是一个新世界。等到第二次下山,杨克千已经29岁了。


24.jpg


近几年万桃快乐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14至2017年,学生数量从70人下降至30人。“不是入学率低,而是很多学生随父母去了务工的城市上学。”杨克千解释说。近些年,当地居民都意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带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城市里。


25.jpg


2012年,当地镇府和相关部门筹集资金,为万桃小学盖了崭新的校舍楼,但这并没有挽救学校学生数量持续下滑的颓势。孩子们随进城打工的父母迁入县城,万桃学生逐年减少。当年的七八位代课老师中,有的老师辞职去城里打工,有的调到别的地区。但杨克千并没有放弃孩子们,继续坚持教学,成为了烂泥箐乡最后一名代课老师。


26.jpg


杨老师在万桃任教的20年中,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校长换了12任。2007年,杨克千所在万桃小学来了长期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熟悉小凉山当地的彝族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作为本地人的杨克千在生活上很照顾其他的支教老师。刚接触支教团时,与很多本地老师一样,杨克千对支教老师心存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给孩子们上课呢?能不能在山里吃苦?还是来这里旅旅游,混混吃喝?”


27.jpg


山区师资缺乏,特别是缺少英语、美术、音乐的授课老师。有时候一位老师就要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支教团的到来,充实了孩子们的素质课程,孩子们的音体美课程也得到了开展。支教老师们对待孩子们的热情就像亲人一样,用心用爱呵护孩子们的行动,杨克千被深深的打动了。一批批支教老师的到来,杨克千和他们相处得像一家人。图为清早杨克千为支教老师们做饭。


28.jpg


清晨,植被上的冰霜还未曾融化,阳光透过云雾洒在身上,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安顿好了支教老师们的早饭,杨克千从学校出来走在村间小路上。如果在支教团忙起来,他可能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回家。


29.jpg


支教团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得比较细微,通过教授基础知识来纠正普通话,通过监督孩子们刷牙洗手来养成孩子们的卫生习惯,通过发放学习生活物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短短的时间里,校园和宿舍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杨克千看着眼里,记在心间。


30.jpg


杨克千慢慢觉得,比起乡村小学代课老师,支教团志愿者工作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正式结束了近20年的代课老师生涯,把万桃小学的孩子们托付给了专职老师们,转而投身为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团工作的杨克千更像是履行着一位产品经理的角色。


31.jpg


山上物资缺乏,没有青菜,支教团日常所需的米、面和食用油需要杨克千从山下运输。图为支教队伍来到了火龙小学,由于餐具有限,杨克千用手抓了一把米饭,团成饭团吃起来。


32.jpg


给山上的支教志愿者们运送物资,杨克千既是统筹也是司机;当支教团遇到关于彝族风俗问题、汉语彝语的转换问题时,他是顾问也是翻译。为了方便运输物资,杨克千2015年考取了驾照。


33.jpg    

因为山里交通不便,支教团在县城的一家旅馆租用了房间,作为支教老师的中转站。每到周末,山上的支教老师都会搭车来到县城,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在中转站洗澡和换洗衣物,再搭车回到山里。图为杨克千与山上的支教老师通话,核对快递是不是准确送到。


34.jpg


从丽江到达宁蒗县,需要驾车两个多小时。之后还需要继续驱车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大山里。在宁蒗县城,杨克千需要给汽车加满汽油,在未来几天的路上,都不会途经加油站。


35.jpg


时间已至深夜,杨克千躺在中心校附近的一家旅店。他还在和支教团的老师们联系着第二天的行程和后勤事务。这一晚的住宿条件已经相当优越,有时走访的学校没有多余的被褥,他会把睡袋铺在桌子或者地上,当住宿空间紧张时就睡在车里,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36.jpg


回到山村,留守儿童看到支教团的车队都会主动敬礼示意。教育资源的“升级”让让孩子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都掌握了普通话。


37.jpg


支教团出资给山里的多所小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早晚都能用到热水。没有热水的山里生活,杨克千曾三四年都无法洗澡。


38.jpg


支教团持续推进的校园改造工程,将大二地小学操场铺设了全新的橡胶跑道,这也是全县唯一一个拥有橡胶跑道的操场。“看着学校的操场焕然一新,真替孩子们高兴!”杨克千充满感激的说道。2018年上半年,在滇西北支教团的帮助下,该校建设了崭新的洗澡间、卫生间、足球场、跆拳道室等场所。图为杨克千、支教团团长杨曦霆和大二地校长王志高在崭新的橡胶操场上做运动。


39.jpg


支教团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环境,还帮助了杨克千的家庭。2015年,杨克千的妻子患上了重病,急需手术。杨克千向亲友借的5000元钱远远不够,最后是支教团成员凑了七八万元。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他先后两次带妻子去昆明做了手术。说起十年来支教团对学校、彝族孩子们和他家庭的帮助,杨老师热泪盈眶一度哽咽。


40.jpg


支教工作繁忙又琐碎,杨克千平时忙起来很少能照顾家,有时甚至个把月不能回家。砍柴拾草这些繁重的活,杨克千需要提前做好。


41.jpg


杨克千家里养了二十多只羊,每当新学期有支教老师来到万桃,他都会杀鸡宰羊,亲手炖菜做饭,用彝族人的方式盛情款待。支教老师们对杨克千的热情都十分感激,但是羊是他家庭的生活来源,面对杨克千的邀请,支教老师们总会婉言谢绝。


42.jpg


虽在大山深处长大,杨克千的思想并没有被大山所禁锢。从讲台前的代课老师,到如今讲台后默默付出的角色,这种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杨克千奔波于同样的崎岖山里,继续为大山里的教育事业奉献着。

自2007年8月滇西北支教团成立以来,已发起组织各类型支教70次,派遣支教志愿者2200余名,覆盖当地52所中小学。“滇西北支教团”仍在招募长期老师(半年至一年)和短期老师(一至三周),支教科目包括英语、音体美、科学思品及语文。


原文链接

彝族汉子29年仅下山两次 当代课老师20余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分割线-01.png


公众号二维码卡片-01.jpg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到报名页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