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铺就支教之路

2017-09-05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半夜醒来,你还会想回山里吗?

我想回去。



老师一定会回来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山区,看见山里孩子们的眼睛,你会从中看到整个世界。2007年8月,我偶然踏上了支教之路。十年来,我一直不停带着支教老师回去,只因我答应过孩子们:“老师一定会回来。”在我看来,山里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没有一条路可选。现在许多山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必要的陪伴与关怀,一味学习心智无法得到打开,最终贫困落后的意识仍然牢牢禁锢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原本是那么的聪明、可爱,理应走上一条更好的人生道路。所以当我十年前答应与小翠他们拉勾那一刻,虽然我知道这条路既难且远,但我从不感到迟疑。


滇西北支教团


成立滇西北支教团是为了给更多人,更多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支教渠道。其实需要支教的学校和想去支教的志愿者挺多的,但目前运作规范的支教组织较为匮乏。根据CTA(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现今活跃在一线的民间支教组织约为70家左右,年支教成行人数大约3279名。这与西部地区数以万计需要支教的学校需求比起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当初我一个人去支教地区踩点、做招募、再翻山越岭送人的时候,就非常渴望能有一套专业的支教后台来承载支教各环节工作。好在经过多年发展,滇西北支教团目前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后台,虽然目前每年只能保障三五百人去支教,但我已经比之前放心多了。



顺其自然


当你想留住身边美好的人或事物,却发现自己没有那种力量的时候,会感觉挺无奈的。记得我第一次支教快结束时,学生邀我去家里吃饭。也许是太过沉浸于美妙的支教体验,在饭桌上我恣情地说“你们放心,以后我还会回来,争取把孩子教到初中!”听我说完大家都慢慢低下了头,欢乐的气氛忽然凝固了...在一阵冗长的沉默过后,孩子家长缓缓说道:“你这样想我觉得很好,但还是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一瞬间我的思绪凌乱起来,好像由施与者突兀变成受人恩惠的乞儿,回想此前那些平原上轻浮空白的日子,命运来不及吞咽而转眼匿迹,纵使徙步凛冬、望穿重霾,仍旧无比孤独。一句“顺其自然”,却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小山村,让我平静。“恩,顺其自然吧。”之后我渐渐明白,世上从没有一步到位的事。支教就如同埋下一棵种子,只要你每日浇灌,用心守护,一定会长出参天大树。



坚持到底


我不是一个有很大能力的人,但是为了把支教继续下去,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翻过大山,多少次醉倒在篝火旁边。也数不过来有多少没有在家过的节日,多少因为支教而推掉的工作机遇。记得有一次上午去学生家家访,我问孩子要走多久,她回答我说:“半小时”。当时我觉得很近就没有带干粮和手电,只拿了一瓶水。结果走了一个又一个半小时后,我终于忍不住问她:“还有多久到你的家?”她想了想说“30分钟”。我当时觉得可能她只知道半小时这个概念吧...家访结束返程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孩子紧紧跟在我身后。“对不起,老师,我不该骗你来,你一定很累。”原来她知道时间。我蹲下身问她:“那你为什么要说30分钟呢?”“我怕你不会来”。后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上,我不小心从路边滑落下去,在快速的下坠中,我拼命去抓那些草丛树根。因为我觉得我不能放弃,我要为孩子们坚持下去。当浑身刮破的我回到学校,已过凌晨。



扶贫扶智



支教十年下来,当我们走过了许多山路,许多山区学校以及学生家庭后才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一句多么实在的话。滇西北支教团现在大力在山区推广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教育,就是希望从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语言能力、卫生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去实现学生内涵式发展,启迪孩子们的心智。通过十年的努力,许多支教乡不仅成绩取得明显提高,孩子们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现在,滇西北支教团正积极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在学生的初教、职教阶段提供相应的帮扶项目,助力他们能够更自信、从容的选择自己的人生。

星火聚散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十年支教路,正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同路人,才有了贫困山区教育更好的未来。此刻,我想感谢曾与我一路同行的朋友,你们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前行。最后,我要向所有坚守在支教岗位的老师们致敬,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